仙鹤草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治疗脾胃病的三味方,各种胃病一扫光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最新诊疗共识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210625/9106119.html
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治疗脾胃病的三味方,因为每个方子都由三味药组成,所以叫“三味方”。1、黄连、吴茱萸、刀豆子(左金豆子汤)用来治疗肝火犯胃导致的胃痛、烧心、反酸、呕吐等。在中医五行中,肝属木,心属火,肝木生心火,也就是说肝是心的母亲,但肝火过盛会泻其子,因此需要清心火来达到泻肝火的目的。然而,黄连虽然可以清热解毒,但苦寒之性容易伤胃气,因此需要加入吴茱萸。吴茱萸虽然味道苦,但是它是苦温之品,与黄连相互辅佐又相互制约,合起来就是左金丸。除了调理肝火,还需要调理脾胃,这时需要用到刀豆子,它能温中下气、和胃降逆。将左金丸和刀豆子组合在一起,就成了左金豆子汤。左金豆子汤:黄连6克,吴茱萸3克,刀豆子6克2、青皮、陈皮、大腹皮(理气三皮饮)青皮可调理肝气,陈皮可调理脾气,而大腹皮则是槟榔的外皮,被视为行气良药。如果你感觉肚子鼓鼓的,很可能是身体内的气不畅,这时候大腹皮的作用就能够发挥出来,帮助你消除不适。理气三皮饮:青皮6克,陈皮10克,大腹皮15克3、焦神曲、焦山楂、焦麦芽(三仙饮)焦三仙,主要用于消食导滞,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难以消化的食物,也被称为食积。神曲、山楂和大麦芽是有效的帮助分解肚子里的食物堆积的食物,它们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。山楂可以帮助消化肉类积累,而麦芽和神曲则可分解米面等淀粉类食物的积累。三仙饮:神曲15克,山楂15克,大麦芽15克4、大麦芽、稻芽、谷芽(开胃三芽饮)如果你偶尔吃得太多而消化不良,可以使用三仙饮来缓解。如果你的脾胃不太好,脾胃之气板结的很厉害,建议使用开胃三芽饮。这些芽须看起来柔弱,但是一旦你把它们种到土里,它们就会钻来钻去,最终破土而出。就像久未耕耘的土地一样,谷芽、麦芽和稻芽可以疏通脾土,使其能够消化食物并长出庄稼。开胃三芽饮:大麦芽30克,稻芽15克,谷芽15克5、藿香、佩兰、砂仁(芳香三味饮)用来治疗中焦湿浊不化导致的胃脘痞闷,倦怠无力,饮食无味,或者口气不清新,呼出的气体有浊臭味,只要是舌苔白腻水滑的都可以一用。藿香、佩兰、砂仁,三味药都带有芳香之气,芳香的东西能化浊,能消除阴霾湿邪,化解人体里的浊气,助长脾胃正气。芳香三味饮:藿香10克、佩兰10克、砂仁6克。6、百合、乌药、甘草(百合乌药甘草汤)这是一种治疗胃脘痛的方剂,适用于没有反酸、烧心现象的情况。当胃部胀痛,或因愤怒、食用凉性食物引起不适时,可以尝试使用乌药、百合和甘草的配方。乌药能够行气止痛,同时也能散寒止痛,但是因其性燥,容易伤害津液;而百合则具有清凉滋润的特性,能够制约乌药的温燥之性。甘草则具有益气之力,能够加速药效发挥。这三种药材煮水后饮用,能够快速缓解胃脘痛症状。百合乌药甘草汤:百合30克,乌药10克,甘草10克7、生白术、决明子、火麻仁(健脾通肠汤)主要作用,润肠通便。肠道便秘有多种原因,其中一种是由于肠道津液减少,津液具有润滑作用,当津液减少时,排便会变得干燥、涩涩的,就像干涸的河道无法通航一样。不过,决明子和火麻仁都是富含油脂的种子,可以起到润滑作用。而白术则是一种补益脾气、提供动力的药物,就像为这艘船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一样。健脾通肠汤:生白术30克,决明子15克,火麻仁10克8、竹茹、生姜、芦根(清胃三味汤)用来治疗胃热呕吐。胃的健康很重要,因为胃气不降,食物就会堵在胸中,无法顺畅地进入肠胃,甚至会导致反流。造成胃气不降的原因可能是肝郁或胃热。肝郁会导致胃部不适,而左金豆子汤则是缓解肝郁呕吐的良方。如果是胃热引起的胃气不降,则可以使用清胃三味汤。芦根可以有效地清除胃热,而竹茹不仅可以清胃热,还能降低胃气。此外,生姜也是治疗胃部不适的圣药,既能止呕,又能保护胃气。清胃三味汤:竹茹30克,芦根30克,生姜10克9、半夏、黄连、黄芩(辛开苦降散)这三味药可以视为半夏泻心汤的一半。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的方子,用于治疗痞证,即胃内寒热虚实交错。毛老先生只选用了其中的三味药——半夏、黄连和黄芩。半夏具有化痰的作用,黄连和黄芩则可清热。这三味药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、胃胀和反酸等症状,这类患者的舌苔通常呈黄腻状。这个方子的名称来源于其使用的药物特点:半夏性辛温,黄连和黄芩的性质苦寒,这种用药思路被称为“辛开苦降”。辛开苦降散:制半夏10克,黄连6克,黄芩6克10、炒山楂、肉豆蔻、石榴皮(止泻散)用来治疗久泻。有时候腹泻可能只是由于脾的问题引起的,但如果腹泻时间过长,与脾和肾都有关系。三种不同的中药可以治疗腹泻,它们分别是:炒山楂可以进补脾,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;肉豆蔻可以固肾,起到固肾止泻的作用;石榴皮可以收涩肠道,起到涩肠止泻的作用。止泻散:炒山楂30克,肉豆蔻10克,石榴皮15克。
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